薛教授在新时期个人数据保护政策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发言
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世纪互联链网智能计算机研究院协办的“新时期个人数据保护政策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薛虹、世纪互联链网智能计算研究院院长马炬、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王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洪涛、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发展合作部主任李秦峰、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洪学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小峰等业界专家出席会议。
薛虹教授详细分析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法律制度,与国际、国外法律的异同及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基于中国自身的特点和体制优势,个人数据保护的中国方案必须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这是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之后,我国在信息安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项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在大数据领域进入到个人数据保护、发展和管理的新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薛虹教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对目前国际国内的个人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政策的发展做了解读分享。
会议强调指出,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个人数据为中心的大数据时代将加速到来,其底层逻辑将更加要求数据的私密性、安全性、不可被利用和篡改性。本次会议倡议各界专家开放合作,发起个人大数据协作社群(Personal Data Community),形成围绕个人数据研究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国内个人数据的政策和技术研究。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王伟代表主办方进行总结性发言。互联网在美苏冷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在理念和架构设计上强调数据互通而忽略数据权属。从技术角度来探讨个人数据问题,借鉴参考WWW之父Tim Lee的SoLiD技术理念和思路,为网络空间中的个体构建“个人数据中心”这一新型基础设施,不失为一条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技术路线,也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世纪互联等产业界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他倡议,政产学研用等相关单位共同携手,在推动开放研究、凝练知识体系、形成理念共识、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合作,并开展试验系统研发和示范,尽快形成有中国特色和全球普适性的个人数据保护方案,使其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案例。
